close

20160514003733.jpg

場景是驚人得寫實,我沒去過香港,對香港住家的印象大概就是標叔和沈澱霞演的一系列搶錢電影和古惑仔系列裡的小公寓,《最後晚餐》裡的客廳/飯廳兼母子倆的議事廳,燈光昏暗、看來年歲以十為單位起跳的家具陳列,放滿要的、不要的、新的、不再新的各種物品,煞時童年時的外公家就出現在眼前,「喔~原來台港文化也有相似之處嘛。」(大誤)

原本是一頓正常的母子相聚的晚餐,拒談自己生活的兒子、顧著問兒子問題和忙著舀湯、拿菜而幾乎沒吃飯的母親,「真相」和「黑暗面」卻在對話中逐漸抽絲剝繭。

喝著煲湯的兒子不願談為何離職、同居女友為何離開,典型久沒回家的兒女在餐桌上的表現,而母親也一如所有的母親,以關心的面具行annoying的追問/拷問之實,兒子遵循被拷問的三部曲,先是敷衍,後不耐煩,最終以大音量阻止母親繼續再問。

母親,其實也跟觀眾一樣,經過兒子無論是心不甘、情不願,或是話匣子一開而不能停的述說,才知道原來兒子心中有這麼多傷痕、現實生活中有那麼多無奈,也或許因有個好賭又家暴的丈夫而把兒子送進孤兒院的母親早就知道,只是她不願面對,因為無力,或許也因為慣性被丈夫這樣控制,因此也不願改變。活得如此痛苦的母子倆,痛苦來源大多源自於完全不在場、在外逍遙的父親,兒子還更多了活在這個看不見出口的社會的絕望。視為父親的師傅解僱了他、女友跑了,賺二十年的低工資也還不起抵押還父親賭債的房債… …

不是沒有努力過,但希望一一破滅,活得好累… …

親子關係刻畫、這個世代「共享」的看不見未來的無奈,在舞台上直接又是夾菜又是喝湯的真實演出,一直未出現卻在母子的互動中有舉足輕重位置的父親,在全劇將結束的前五分鐘出現,導演給了一個是解脫卻也可能是另一個深淵的結局方式。我在想,正值人生低潮或負能量爆表只差最後一根稻草的人,去看了這齣劇,會不會回家就… …那個了啊?這種寫實究竟是一種療癒還是一種壓迫呢?

arrow
arrow

    紅咖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