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心理學.jpg 

作者:Marti Olsen Laney

譯者:楊秀君

原書名:《內向者求生術》

出版: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12/7


這是一位心理諮商師,透過自身的經驗以及她與前來諮商者對談的紀錄所寫成的研究成果,作者先點出了自己是位內向者的事實,描述她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困境,看到這些問題時,應該很多同樣身為內向者的讀者已經在大大點頭了,而內向者之所以會時常感到困擾,是因為社會運作的方式是適合外向者的,內向性格者只佔25%(但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得到這個數據的)社會文化也推崇外向者的個性--積極、反應快、善於/樂於社交等等。

如何判斷自己是哪種性格呢?首先是獲得精力的方式,外向者透過外在的刺激、以及和多人快速的對話以獲得精力,內向者則是透過獨處、深度的思考來休息和充電,很不一樣吧?大概從這樣粗略和最明顯的方式可以知道自己可能是哪一種個性的人。

作者也提供了一個更詳細的量表,讓讀者判斷,例如:

_通常我更喜歡傾聽而不喜歡談論

_我通常需要在經過思考之後再做出反應或講話

_我常常注意到許多人不能注意到的細節

用true or false的方式來回答這些問題,如果true的部分越多,那就表示妳是個越內向性格的人囉。作者也提出了不只是經驗談、而是實際以大腦構造這種較為「科學」的分析方式,例如外向性格者負責反應和短期記憶的這一塊區域是較為發達的,所以能夠在很多場合妙語如珠,相反的,內向性格者在深度思考和長期記憶這塊較厲害,所以需要很多時間將接收到的訊息轉化成思考過的長期記憶,因此常常看起來就是反應很慢,不善言詞;另一方面,是基因構成不同,我們獲得滿足的感覺是來自多巴胺這種神經傳導物質,外向性格者對多巴胺較不敏感,但卻需要大量的多巴胺,因此需要透過多巴胺的夥伴--腎上腺素來幫忙,因此越多外在的活動、越多的人陪伴,會讓性格外向者感覺越好。

而性格內向者對多巴胺十分敏感,只需要稍微一點刺激就很有感了,在這類型人較佔優勢的神經傳導路徑上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這個物質影響到注意和學習(特別是感性知識的學習),影響我們維持一種平靜、活潑的情感。

外向者的思考和行為模式像是撒一張大網,但對每個領域是淺嚐即止,內向者則是鑽螺絲釘,鎖定一個點深入,外向者能夠很快地對外在事物反應,內向者則會覺得刺激太多很難一下吸收,外向者侃侃而談,內向者喜歡傾聽後累積,也因此如果對某一領域發表看法時,常會讓他人對內向者的知識豐厚感到十分驚訝。

內向者若和外向者相處,如果調解不好,會覺得外向者給他們壓力太大,但如果適度相處,外向者其實是帶給內向者新刺激的一個很好的窗口;而外向者常覺得內向者說話有所保留(其實是因為內向者反應沒那麼快),並且因為內向者不是用他們認知的方式在面對這個世界,所以外向者經常覺得難以理解;外向者喜歡多元豐富精采的社交環境,內向者傾向於人數較少但較能深入的談話,等等的... ...

以上列舉一些外向者和內向者根本上的不同,作者希望透過這本書,讓內向者先了解到原來自己是性格內向者,並且不再對於所處的環境感到困惑和焦慮,進而發掘自己的優點所在,然後能夠將之好好發揮,同時也提供了一些幫助自己舒緩情緒和達成目標的方式,另外也花了幾章的篇幅給有外向或內向性格小孩的父母一些可行的養育方法,幾章在討論各種外向內向、內向內向、外向外向等搭配的夫妻會遇到的夫妻生活問題。

作者的論點是,雖然個性是生理決定的,不過每個人其實都是外向和內向性格的連續體,例如,即使喜歡熱鬧社交活動的外向者,在忙了一整天後,回到家也會想要一個人獨處一下,而喜歡獨處的內向者,在精力好的時候也可能變成能言善道的交際花,重點(應該吧)是,尤其對性格內向者來說,應該是要知道自己珍貴之處所在,並且懂得調適和發揮長處。

對我來說,這本書確實釐清了很多一直以來對自己個性和外在世界的疑惑,因為家庭組成的關係,加上前幾年看了很紅的《血型小將ABO》,我還以為這種內向外向、強勢內斂,血型的差別占了很大的因素,而現在發現原來是腦袋組成不太一樣的關係;不過有點糟糕的是,讀了這本書之後,反而是給了自己一個理由更安於這種狀態了,不想跟人接觸--沒關係因為我內向嘛,常常覺得累--因為內向吧,工作做不好--我只是反應沒那麼快而已之類的... ...好像有點過猶不及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紅咖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